糖尿病的这三大类指标,内分泌科医生要知道
发表时间:2023-03-15 作者:吕雄 阅读数:22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
临床必须掌握的三大类指标!
作者丨吕雄
糖尿病有关的检测指标比较多,无论是糖尿病的诊断还是了解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,又或是制定诊疗方案,都需要相关的临床检验辅助。医生可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检测指标对糖尿病进行诊断、分型、观察疗效。糖尿病有关的检测指标可大致分为三类,今天就给大家整理汇总一下。
诊断指标
依据静脉血浆葡萄糖而不是毛细血管血糖测定结果诊断糖尿病,毛细血管血糖测定结果多指家用血糖仪测定结果。空腹血糖、随机血糖或OGTT 2 h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,没有糖尿病典型临床症状时必须重复检测以确认诊断。按病因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(T1DM)、2型糖尿病(T2DM)、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4种类型[1]。
图1: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图(图源:中华糖尿病杂志, 2021,13(4): 315-409)
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,仅查空腹血糖,糖尿病的漏诊率较高,理想的调查是同时检测空腹血糖、OGTT 后的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(HbA1c)。OGTT 其他时间点血糖不作为诊断标准。建议血糖水平已达到糖调节受损的人群,应行OGTT,以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。
急性感染、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,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,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,再确定糖代谢状态。在上述情况下检测 HbA1c有助于鉴别应激性高血糖和糖尿病。
病因和并发症相关指标和检查
糖化白蛋白(GA):GA能反映糖尿病患者检测前 2~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,其正常参考值为11%~17%。GA对短期内血糖变化比 HbA1c敏感,是评价患者短期糖代谢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。但合并某些疾病如肾病综合征、肝硬化等影响白蛋白更新速度时,GA检测结果并不可靠[1]。
胰岛功能测定试验:主要用于了解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态,协助判断糖尿病类型并确定治疗方案。T1DM患者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,餐后胰岛素分泌也无明显增加,胰岛素释放曲线呈无反应型或低平曲线。
T2DM早期,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可正常甚至略高,但胰岛素分泌高峰往往延迟出现;T2DM晚期,由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趋于衰竭,其胰岛素分泌曲线可与T1DM相似。
C肽释放试验:C肽测定试验的意义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相同,但C肽比胰岛素评价β细胞功能更可靠,因为C肽是胰岛素原最后生成胰岛素时的等分子离解产物,C肽测定可以排除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,能更准确地反映患者自身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。
酮体:血酮体水平是糖尿病酮症(DK)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(DKA)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,血酮体检测贯穿DKA 诊断、治疗和预防的整个过程中。随机血糖反复高于13.9 mmol/L 的患者建议进行床旁血酮检测,以筛查DK及DKA的状态。若无法检测血清酮体,可检测尿酮体。尿酮体阳性(2+以上)为 DKA 诊断的重要标准之一[2]。
尿微量四项、尿常规、肾功能: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。检查尿微量蛋白,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。
眼底、眼B超、眼造影:糖尿病致盲的主要原因是白内障、视网膜病变。不少患者只有到眼底出血、渗出、视网膜脱落等严重影响视力时才去就诊,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。因此,糖尿病患者应从诊断糖尿病之日起开始定期进行眼科检查。
肌电图、肢体血流图: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主要表现为四肢由远端至近端的麻木、发凉、刺痛、灼痛,肌电图表现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,严重时可能发生糖尿病足。及早进行肌电图检查是非常必要的,以便早期治疗,正确治疗。
监测和控制指标
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内容,血糖监测结果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,用于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,评价降糖治疗效果,指导调整治疗方案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,血糖监测的方法不断向便捷、准确、微创及无创的方向发展,为临床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。
T2DM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一个或多个组分,如高血压、血脂异常、肥胖等,使T2DM并发症的发生风险、进展速度及危害显著增加。因此,科学、合理的 T2DM 治疗策略应该是综合性的,包括血糖、血压、血脂和体重的控制。
图2:中国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图(图源:中华糖尿病杂志, 2021,13(4): 315-409)
TIR及控制目标值:TIR(葡萄糖目标范围时间)是指24h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(成人非妊娠状态通常为3.9~10.0 mmol/L)内的时间(用min表示)或其所占的百分比(用%表示)。
目前推荐大多数T1DM及T2DM患者的TIR控制目标为>70%,同时应强调控制目标的个体化,TIR、TAR(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)及TBR(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)的推荐控制目标如下[3]。
图3 [图源: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(2021年版)]
参考文献:
[1].中华糖尿病杂志, 2021,13(4): 315-409.
[2].《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指南》.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3 年8月第5 第8期
[3].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(2021年版)中华糖尿病杂志, 2021, 13(10): 936-948.
*"医学界"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
原标题:《糖尿病的这三大类指标,内分泌科医生要知道!》